查看原文
其他

班主任注定又苦又累吗?不妨试试这样做

陈宇 田冰冰 河南教师 2019-06-23

班主任工作需要专业性吗

班主任一定是劳累、辛苦的代名词吗

如何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

提高班主任职业幸福感


今天我们约请了

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班主任班导师、全国名班主任

陈宇、田冰冰

与大家分享班主任的工作秘籍


如果你还在苦苦寻找

“怎样上好课、当好班主任”的答案

欢迎在7月份来

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

余映潮、程翔、潘建明、王彩琴、闫学、武凤霞、朱煜、吴正宪、华应龙、贲友林、陈宇、田冰冰等12位大咖

将与你朝夕相处

为你的专业成长指点迷津!


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宣传片

☟ ☟ ☟

专业性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


陈宇: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中学班主任班导师,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教师,南京市德育创新奖获得者,国内知名的“个性班主任”和“问题学生”教育专家。


在学校所有的岗位中,班主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价值。做好班主任工作,要用专业的方法和工具,要有专业的思维(我把它称之为“班主任思维”)。专业性不强恰恰是当下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问题,比如很多班主任依然在大量使用简单粗暴的、非专业的方法管理班级、训诫学生。这些方法,或是从他们自己的老师那里沿袭过来的,或是从身边同事那里学来的,或是自己总结了经验教训而得来的,或是综合了以上各项而得来的。


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教师的工作直接相关


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:不需要过多思考、能快速简单地解决问题(实际上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把事态或学生的行为控制住)、不需要系统学习教育专业知识,自己已经使用习惯、学生也适应了,甚至形成了自己做事的风格(类似于看到学生玩手机就没收手机,发现迟到就罚站在门外等)。另外,还有些方法好像也很有技巧,但充其量是耍小聪明、使小花招,看似效果不错,却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和社会道德规范。


虽然目前学生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,与社会、体制有一定的关联,但就我个人的理解,与教师工作的关系更为直接。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和家长,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师(而不是体制)。非教育专业的学生、家长,以及社会人士对教育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自己或自家孩子遇到的教师。社会各界之所以对教师的评价不一、对教育的理解片面,皆因这种理解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绪色彩。为什么班主任自认为工作很辛苦,但是社会却不太认可?究其原因,很大程度上还是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不高。我们过去总是强调班主任工作的辛苦,强调班主任要有爱心。但是,哪一个行业不辛苦呢?而且谁都可以说自己有爱心。所以,辛苦和爱心不能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的价值。



班主任地位的提高,有赖于专业能力的提升


一般来说,人们会尊重有专业特长的人,特别是某些领域的专家。班主任本来也应该是教育领域里的专家,家长都是带着这样的期许的。一旦让人觉得班主任工作“不过如此,我也能做”“你做得还不如我呢”,那势必导致班主任不被尊重。学生家长之所以还能听班主任的话,甚至容忍班主任的做法,有时候不是出于对班主任工作本身的尊重,而仅仅是因为“孩子在老师手上”,投鼠忌器而已。


当班主任工作变得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好的时候,班主任的地位就提高了。要做到这点,工作就必须讲究专业性、有技术含量。没学过医的人不敢给人随便看病开药,就是因为专业性太强了。医生的专业性就是他权威的基础,那么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呢?


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他能根据具体教育对象和情境,综合运用教育学、教学法、心理学、管理学等知识和技能,制订合适的教育方案,妥善处理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出现的问题。这其中,既有在其他行业广泛应用,但经过改进,更适合学生和班级特点的方法(如科学管理、有效沟通等),也有从事班主任这项工作才需要的专业方法(如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等)。这显然不是读几本教育理论书或者做几年班主任工作就能具备的,更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来的。

提高专业性,除了阅读,还要不断地思考研究


要想让班主任工作更有专业性,除了专业阅读,还要不断地思考研究,在实践中将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。我建议班主任把学生问题放在一个“三维”的动态模型中去研究。



第一个维度是“深度”。教育不能蜻蜓点水,要有纵深思考,由表及里。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动机,动机来自于内心的需求,而内心的需求和外在表现往往有着巨大的反差。换言之,学生真实的需求往往被一些奇怪的举动隐藏了起来。专业能力和职业敏感能让班主任透过现象看本质,准确地分析出学生的真实想法,进而采取得当的教育措施。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,只求面上的控制,则充其量是“头疼医头、脚疼医脚”,结果可能连“疼”都医不好。第二个维度是广度。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,与他身处的环境和周边的人或事有着密切的联系,我们要由此及彼,把孤立的点汇成一个面去思考。第三个维度是时间轴,过去——现在——未来。很多看上去是突发性的问题,其实都有一定的成因和潜伏期,其未来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关注。教育要考察过去、诊断当下、着眼未来。


“系统思考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•圣吉提出的打造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(系统思考、自我超越、心智模式、共同愿景、团队学习)中最重要的一项。如果班主任能对一个个看似普通的、独立的问题进行系统思考,就会突显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,体现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。



读懂学生,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起点


田冰冰: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小学班主任班导师,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,全国十佳班主任,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,被网友誉为“新班主任随身军师”。


在一次工作交流会上,一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班上真实的案例:有位学生特别不爱背课文。老师任务追得紧了,学生退学了,老师尽职尽责把学生劝了回来。面对二度返校的学生,老师也主动降低了要求,试着与学生沟通,只要一学期能背四首古诗就算过关。没料到,该生又退学不来了,至今仍然失学在家。另一位老师站起身质疑:“你为什么非得让他背书啊?”这一追问,引来全场笑声和掌声。这显然不仅仅是玩笑,在教育工作中,教师放下对迅速达成既定目标的执念,有效地读懂学生,做到目中有人、心中有人,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起点。

前置沟通时间,在多方调研中读懂学生


接手新班时的学情调研、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前测,都是研究学情、读懂学生的有效渠道。教师要善于从学情调研中,阅读那些我们熟悉却不易敏锐察觉的细节背后的意义。


学情调研,不能只是泛泛而“谈”,还需要充分研究与转化,这样才能把现场观察到的信息落脚在对教育教学的转化和指导上。我们可以根据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,如入学焦虑、学情差异等问题,一并给予同年级家长以专业解答,来缓解家长在孩子入学过渡阶段的焦虑心态;我们可以逐一对话记录,甄别记录学生典型特质,为日后开展个性化教育备下可靠的初案;我们可在首轮学情调研后,综合访谈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初始档案,这些都为持续积累信息、深入读懂学生稳稳打下了良好根基。

常态工作日志,在持续观察中读懂学生


每种形式的学情调研,都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不一样的细节。读懂学生,需要教师在常态工作中“闭上嘴、迈开腿、用心看、仔细听、充分想”。


常态值周工作日志,能发挥不一样的“读”懂学生的作用。不同的值周时间段,教师观察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:早晨进校,观察学生的个人清洁及晨读情况,了解家校练习本的完成情况;上课时间,观察学生的专心程度、发言及提问情况等;下课时间,观察学生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协作互动情况等;分组活动时间,观察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和谐相处……


辛苦调研记录的信息,不要仅仅一填了之,尘封在故纸堆中。教师可将值周日志小范围共享出来,这既是对学生特点的阶段性梳理,又能明确班级、学科、家校共同的努力方向,为下一步汇总解析信息留下宝贵的过程资料。

课堂教学,在关键环节中读懂学生


课堂教学中,持续致力于读懂学生、把握学情,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让教学从“批发式”集体服务走向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。


读尴尬误会,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师生需求的差异。同样是举手,需求一样吗?我的同事曾编撰了简明的手势语儿歌,作为师生问答的“暗号”,在入学起始年级中加以推广,让教师能“秒懂”不同学生的课堂诉求。读典型错误,能够增加教师发现学生思维路径的含金量。读懂学生的典型错误,挖掘其中的“含金量”,是推进学生正确理解课堂教学重难点的金钥匙。



课堂,贵在预设基础上的精彩生成。读懂学生的异口异声,才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。动态把握即时生成的真实学生信息,并进行有效价值判断和处理,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保障。


角色互换体验,在换位思考中读懂学生


读懂学生,不仅需要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,还需要充分的共情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,我们学校曾组织了主题为“今天我做主,老师您休息”的全校师生角色互换活动,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生活、报名分工、集体备课、角色互换、感悟梳理等,体验教师的辛苦,搭建换位思考的平台。


教师节体验活动既让学生感悟到了教师工作的苦与乐,也让首次置身台下当学生的教师感慨颇多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,陈涛小组上台讲述“跟着课本去旅行”的旅游攻略。有的教师不禁感慨:“这么小的孩子,平日印象中沉默寡言,却能在台上思路清晰,对重难点问题条分缕析,真是让我刮目相看!”


思想能否破冰,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。换位思考,共情互动。哪里有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,哪里就会有让教师惊喜的发现;哪里给出成长的空间,哪里就有学生的茁壮成长。

日常师生沟通,在察言观色中读懂学生


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,有效地察言观色,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态,并加以合理分析判断,才有望走进学生的内心。


读懂学生,要去体察学生一言一行间的细微差异。以学生姿态的细节差异为例:学生身体前倾、眼神发亮、满脸兴奋,无疑是参与学习活动兴致正浓的表现;双拳紧握、眼神发冷、一脸不如意,或是内心愤懑无处倾诉……一草一木间,隐藏着大千世界;一言一行间,表露着儿童内心。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,从一个眼神、一次叹息中看穿学生的内心世界。


读懂学生,要去体察同一事由之间的个体差异。以“学生不能完成作业”为例,同样是缺作业,绝不仅仅是学习态度的差异,稍加追问便会发现同一事由的成因却各不相同。要相信每一个匪夷所思的儿童行为背后,都有一个来自儿童的正当理由。努力为学生失当的表现寻找真实的理由,一千个缺作业的现象背后,或许藏着一千个不一样的“拖”字成因,也应因此诞生出一千个对症下药的处方。成因的破解,往往就意味着差异化教育的真正开始。


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精彩回顾

☟ ☟ ☟

点击图片即可查看

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招生信息↓↓↓


原载:《教育时报》



推荐阅读:


10岁男孩被女同学家长刺死:孩子被欺负了,比教“打回去”更有效的是教会孩子这样做
老师,学生顶撞你,你会怎么办?签赠 | 美好的教育生活什么样?他们正在过——


版权声明: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,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“河南教师”。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,版权归作者所有,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,还望谅解。如原作者看到,欢迎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。谢谢!


觉得不错,给个好看↓↓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